台西-丁氏家族先祖是阿拉伯人/閩南人
台西丁氏家族在元朝定居中國,之後輾轉來到台灣,最近幾年揭開丁家先祖是阿拉伯人,以閩南人自居的丁氏族人相當驚奇,有一點點與眾不同的驕傲,盼有朝一日追循先祖腳步溯源尋根。
阿拉伯人後裔
家住台西的東勢鄉社會課長丁順益,長相濃眉大眼,五官深邃,過去常莫名其妙被當成外國人,這個秘密終於在六年前揭曉,部分台西丁家族人回到中國福建祖居地抄寫族譜,意外發現丁家先祖是阿拉伯人,為融入漢人生活,姓由瞻思丁改為丁。根據丁家族譜記載,部分族人在二百多年前來到台灣,日子一久,許多下一代都不知道自己有阿拉伯穆斯林的血統
這幾年社區總體營造興起
台西鄉在國際志工協助之下,將阿拉伯先祖由中東來中土一系列冒險犯難故事彩繪在村子牆上,許多村民坦言,有一股與眾不同的驕傲。
探訪伊斯蘭在台灣的足跡:台西與鹿港,台灣伊斯蘭起源之謎
(源自: http://eressea.pixnet.net/blog/post/21623626 )
平常因為興趣的緣故,會密切注意所有與台灣相關的伊斯蘭活動。能找的到的管道大概沒
有不在我關注的範圍之內的。於是在生日那天,於PTT上的一神版(版名:Monotheism
)發現了這個活動的訊息,隔天就去報名了;主辦單位是"跨文化藝術交流協會,國際民
間藝術組織台灣分會"。一開始還擔心會不會報不上,但顯然是多慮了。
八月二十七號一大早,到了斗六,離九點半的集合時間還有很久,在火車站附近的麥當勞吃
完早餐還是有很多時間,實在不知道怎麼辦,只好繼續亂逛,拍到了一張好玩的照片!
"買賣選票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政治味超級濃的標語。
晃了很久還是找不到人,都已經打電話回家請家裡幫我查聯絡電話了,就聽見一位先生在
大小聲,主辦單位的標誌太不顯眼了那個先生很不爽XD(這位郭先生很有意思,往後還
有很多好說的),但也幫助我找到團員了,簽到的時候發現團員只有十六個人,大多數是
學校老師,還有兩位導遊和一位英文報紙的記者,只有我一個是學生,本來我還猜應該會
有一些政大相關科系的人來報名,結果一個也沒有。該說他們已經有環境不需要再參加這
種活動呢,還是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有這個活動呢,或是知道卻一點也沒有興趣呢,原因不
得而知,總之我是年紀最小的團員嘖嘖。最後搞到十點多,總算最後一批人從台北趕到,
當中有隨行的達人馬孝棋阿訇(1999~2005任台北清真大寺教長,阿訇波斯語,
謂教師,回族用來稱呼神職人員),這一趟旅程我向他請教了許多問題,收穫良多啊。
人到齊了就往今天的第一站台西鄉出發了。在車上大家不免要自我介紹一番,撿幾個我比
較有印象的來說。第一位當然就郭先生啦,他的問題都頗有趣的,我們在往後幾篇還會繼
續談到他,這裡就先這樣啦;第二位是駱老師,是教授伊斯蘭建築與文化的老師,但我總
覺得他的訊息跟我讀的東西相異之處超級多,應該是我才疏學淺吧囧;第三位是丁小姐,
出自回民家庭,不過對伊斯蘭的了解可能比我還少,這次來學習有關的知識;第四位是賴
大哥,是Taipeet Times的記者,今天跟我住同一間房間,這大概是年紀與我
最相近的團員了,但應該也比我大十歲以上吧。
晃著晃著到了台西鄉的鎮海宮,迎接我們的是台西藝術協會理事長丁仁桐先生,丁氏在台
西是大姓,也是我們來台西拜訪的主要對象,理事長像我們介紹達人丁老師(我想不起來
他的名字了),丁老師致力研究家族的歷史,雖然他為我們講的歷史我大體上都已經知道
了。台西丁氏出自福建陳埭,祖上是元朝雲南行省平章事,穆罕默德三十一世孫賽典赤贍
思丁。
但是也只知道這樣了,台灣當地的陳埭丁氏(鹿港也有,見下文)編了一本族譜,卻無法
與大陸學者編輯的"陳埭丁氏回族宗譜"做連結,中間斷掉了,台西這邊的丁氏,可考的
只有十六世,十七世祖先在不同的時間來到台灣,彼此之間可能是族伯姪兒的關係,但在
今日已經很難找出各房的關聯了,並且台西文風不盛,祖先流傳下來的文字非常少,更使
得後人無從查考。
丁老師解說中
大陸學者的研究成果:陳埭丁氏回族宗譜,封面上那隻鳥讓我驚訝萬分,因為discovery
的鄭和特集,訪問的泉州丁氏宗祠門楣上就有這隻鳥啊!
當然此行的目的是追尋伊斯蘭遺跡,所以馬阿訇很關心這些丁姓到底保留了多少伊斯蘭習俗
,答案頗令人失望,按照丁老師的說法,當初來台的丁氏為了避免被歧視和迫害,把自己的
信仰隱藏起來,完全模仿漢人的習俗,到了今日已是道地的台灣漁民,看不出一點伊斯蘭遺
痕了,只剩下一個老師個人以為奇特的殯葬習俗,在親人去世時,道士會在靈前放一隻大碗
,家中族長或是長孫之類會在碗中倒入三杯酒,稱做"灌茅",為台西丁氏特有的習慣。
老師認為因為伊斯蘭崇尚薄葬,死後沒有棺木,僅用茅草蔽體下葬(這似乎是元明時泉州回
族的做法,見日本寺田隆信著:明代泉州回族雜考),丁老師說為了怕屍體腐壞所以會灑酒
在遺體上,到了台灣演變成灌茅的儀式。駱老師緊接著提問是否只有丁氏會這樣做,還有這
些人的墓有墓碑嗎,而丁老師的答案顯然讓駱老師失望了,答案是有錢當然會有墓碑,只有
沒錢的家族才草草帶過,而灌茅儀式在道士不明白的狀況下,現在是這個地區都會這樣帶領
亡者的家屬了。
為什麼說丁老師答案令人失望呢?因為伊斯蘭戒律禁酒,所以用酒這檔事聯
想到伊斯蘭遺痕只能讓人失望,上文也提到伊斯蘭崇尚薄葬,所以墓碑去繁就簡,甚至只有
一方石版標記墓地,無論如何要弄出墓碑也違反穆斯林習俗;其他像是吃豬肉拜偶像的問題
,就讓人問不下去了。我忘記在哪裡看見陳埭丁有捧經的習俗(以前網路上一堆,現在只找
到一篇google庫存頁面),但是丁老師甚至連捧經都要解釋才聽的懂,這裡當然也沒
有這種風俗了。只能說這裡的丁姓可能在來台灣的時候就沒有多少回族傾向了,再加上時光
摧殘,今天的人要考據已經困難無比囉
捧經:舉凡喪事必須“請經”:喪家去藏有《古蘭經》的族人家中借來經卷,敬奉於靈前;
葬不擇日,並在送葬時由一男孩捧經走在出殯隊伍最前面。出自此頁。但我發現這篇講的是
白奇郭,但我記得以前有看過陳埭丁也有這樣的習俗啊,也許是因為這樣丁老師才沒概念吧
左起我們的導遊丁仁桐先生,馬孝棋阿訇,丁老師,跨文化藝術交流協會的郭秘書長
接著在午飯前,到當地一個宗祠參觀
團同傳
主辦單位的人員之一蘇老師說,圖右的老奶奶在他們場勘的時候還在世,至少可以為我們說
一些家族歷史,但等我們真的來的時候老人家已經去世了。有碰上另一位老太太,但他也不
知道宗祠的故事,待了一會就去吃飯了。
餐廳雖然先前千交代萬交代不要有豬肉,還要準備兩人份的素食。炒飯裡還是順手放了火腿
,也沒素菜,餐館上了一盆白飯和炒絲瓜表示歉意。雖然餐館是無心的,卻也顯示了台灣人
有時候做事情真的沒怎麼用腦袋,先講好不如當場講。
吃飽飯到當地最大的廟宇安西府參觀,導遊廖先生很風趣;不過講台語有些人聽不懂,他們
大概不覺得好玩吧XD,安西府供奉張李莫三位千歲,據說是在海邊有異像,請示後才蓋這
座廟的。佔地超級大,人民對神的奉獻總是比自己享受還要重要,到哪都差不多。
這就是廖先生
張李莫千歲分別是張巡李泌莫英,都跟安史之亂有關,所以拜亭畫的都是安史故事
看完安西府,到海原計畫區看六輕,海原計畫是民國六十幾年時失敗的都市計畫,原本要做
海邊遊憩區,結果蓋好的道路都被海吃掉了,花了三億蓋了一個廢墟,路上的淤泥厚到都可
以住螃蟹,漲潮時路就不見了。我們的地陪對對面六輕沒什麼好話,據說六輕一萬人裡面有
一百人個台西人就該偷笑了,對當地除了污染之外一點幫助也沒有。
在這裡馬阿訇禮晌禮時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禮拜的動作當然會讓人好奇,所以郭先生就問
阿訇說:"不禮拜也沒關係吧,我的意思是不禮拜阿拉也不知道吧",這時候阿訇的表情很
有趣,阿拉當然知道囉,怎麼可能不知道,郭先生說自己有研究,但為什麼對這基本的問題
卻有如此的想法呢?
這玩意兒要一千萬,雖然是很漂亮沒錯但是也花太多錢了吧…
海原是我們在台西的最後一站,接著去鹿港。鹿港第一站是丁家進士大宅,接待我們的是丁
家大宅的主人,丁禎祥校長,和當地的文史工作者鹿水草堂主人陳仕賢老師。丁校長說,鹿
港丁家與台西丁一樣,祖上同源,但鹿港這邊的丁家祖先是十八世祖,比台西丁晚來台灣。
這家人很早以前就從族譜知道自己是回族,但是祖先教訓說,要盡一切可能隱藏自己是穆斯
林的事實,所以全部遵從漢俗,只有一些小地方低調的表達特徵,丁校長說台灣一般都蓋三
合院,但丁家大宅是四合院,由上往下看就是個回字,同時祠堂裡沒有祖先牌位。
左下官服人像是後人畫的丁進士
果然沒有神主牌
光緒庚辰科殿試第三甲第四十八名進士欽點即用知縣丁壽泉,丁校長的曾祖父,校長說台灣
通史把丁壽泉考上進士的時間寫錯了,老實說我讀台灣通史的時候根本沒印象有讀到丁壽泉
這個人,開學回學校重新找找看好了。鹿港丁跟台西丁文風差真多,鹿港丁來台灣做生意之
後就一直是好野人,來台灣過了兩代就考出進士(丁校長說他爺爺那輩二十三人幾乎都是花
花公子,有將近二十個會抽鴉片煙),到校長父親輩雖然家道中落,卻也出了許多知識份子
一直到現在,丁校長自己就去了好幾趟大陸,從北京偷偷拓了很多有關自己祖先的碑回來,
比起台西丁,同樣對家世有研究,鹿港丁做得完整的多,我們問的問題丁校長也很有概念可
以完整的回答(雖然他還是聽不懂捧經,反正鹿港丁也不會做這件事囧),大城市果然不一
樣啊。
這裡面就有從北京拓回來的碑
丁校長講完之後回他的辦公室休息,其他人跟著陳仕賢老師繼續聽丁家大宅的故事。阿訇跟
一些人則跟著校長聊天,阿訇問丁校長有沒有想過要重新入教,丁校長說台中清真寺也問過
他,他也知道他在大陸的族人還保有信仰,但要他改變習慣太難了,現在族人有天主教基督
教也有傳統信仰,就是沒有穆斯林,想必馬阿訇很失望吧。
在這裡馬阿訇街道一通沙烏地辦事處的電話,阿訇的阿拉伯語真流利,直接跟辦事處的人用
阿與對談了很久,超強!
臨走前丁校長送每個在他辦公室的人一本"明代泉州回族雜考",送主辦單位一本"陳埭丁
氏回族宗譜"我也好想要一本喔!
丁校長
花轎,丁小姐對這個東西很有興趣,丁校長說結婚的時候可以租來座XD
丁家大宅是私人產業,可是保有者非常有概念,雖然整間大宅看起來非常新,卻沒有亂修亂
改,保持了最初的原貌,有這樣的認識真是難得啊!
不知不覺就到了今天的最後一站,鹿港保安宮
這間是新的廟,陳老師說舊廟為了拓寬道路拆掉了
小巷子就是舊廟遺址,旁邊是關帝廟
鹿港保安宮一帶一直有白奇郭建清真寺的傳說(這裡放兩個連結,跟我輾轉從書面網路得
到的資料是差不多的,同時講捧經那篇也提到一位美國學者研究鹿港郭得到博士學位)以
下一一引用再繼續:
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就有美國人類學者皮爾斯伯裏到百奇郭姓的臺灣衍派
所在地:鹿港郭厝從事田野研究,並據此獲得博士學位(Pillsbury,1973)
。他的研究涉及了鹿港郭姓穆斯林的漢化,認爲他們"祭祖不用豬肉"的習慣表明了他們的
少數民族特殊性。皮爾斯伯裏的這一研究和若干論文在研究中國穆斯林歷史和回族的西方學
界有一定的知名度
出自”再地方化與象徵資本:一個閩南回族社區近年來的若干建築表現”
回族中的郭姓,早期見於元代福建泉州和惠安等地。據1967年在泉州通淮門外法石鄉發現
的"惠白奇晉坡庭氏世"祖墳中的波斯文所記,該墓的主人為:"伊本˙庫斯˙德廣貢˙
納姆"即郭氏先祖郭廣德(波斯語譯漢姓"郭"音為"貢",且順序是名在前,姓在後,故
郭廣德譯后為"德廣貢")。今泉州和惠安白奇鄉萬餘名回族和遠居
在各地的郭姓回族,多為郭廣德之子郭子洪、郭仲遠的后裔。(可参見《泉州伊斯蘭教石刻
》、《郭氏奇山義房家譜》、《溫陵螺陽奇山郭氏族譜》、《華山里頂前架郭氏家譜》郭姓
回族主要分佈在福建、山東、河南等地。
「鹿港失根的回教徒」
在鹿港的郭姓分為六大姚,其中只有日湖派在祭祀時可以使用豬肉,喪時也可以請道士誦經
,其他五派都不使用豬肉祭祀也不請道士誦經,要請專門懂姓郭的習俗之專門能才能協助
。鹿港數百年來住有六百多戶祖先信奉回教,現已漢化失根的教親;又鹿港於雍正三年(公
元一七二五年)年間曾建有清真寺一座及供禮拜沐浴的水井一口,該清真寺現已變身為鹿港的
保安宮,奉祀主神郭子儀和郭聖王。所謂「北奇郭」是指凡是住在台灣郭姓族人或是住在福
建惠安北奇鄉郭姓族人,他們一律通稱為「白奇郭」。在惠安以外落地生根的白奇郭氏族人
,生活上盡管還保存回族習俗,但多數已不再是伊斯蘭教信徒
出自”家族。家族解讀。”
另一篇”聽說我的祖先是阿拉伯人”
則找了更多網路文獻,大體上與上文相同
但馬阿訇在禮拜五於台北清真大寺的投影片中又出現另一種說法
內中出現的小房屋是郭氏宗祠,傳說中的清真寺,背景是現在的保安宮,與陳老師的說法大
異。這是馬阿訇和一些同行教親親自訪問當地的郭姓耆老所得。
上文中甚至有確切的建寺年代(雍正三年),而我還自己讀了一些資料有種說法,說在整修
保安宮時在大樑上發現一本黃布包裹的古蘭經,若屬實則為當地有清真寺的鐵証。但除了有
清真寺這回事言之鑿鑿之外,卻連個確實的寺址也說不出來,傳說中的兩座舊廟又都被拆了
,書面網路資料指出改為保安公主祀郭子儀,這些說法都有些問題;且看我一一道來:
陳老師請當地的郭里長一道在保安宮內講解,說到保安宮的主神廣澤尊王,有人說他名字是
郭乾,也有人說是郭宏(洪?)福,我很疑惑的問陳老師,保安宮對聯到處都提到汾陽二字
,書面資料又說這裡拜郭子儀,那郭子儀在哪,陳老師和郭里長一陣交頭接耳之後說汾陽是
郭氏堂號,當地人從未將郭子儀當作主神,最多自認為郭子儀後代而已。汾陽顯然來自郭子
儀封汾陽郡王,算是高攀同姓偉人,這在漢人中是很常見的事情,我自己的家譜也要說是大
禹後代,什麼娓氏之後的鬼話,看看就好認不得真,所以"家族。家族解讀。"在家族史中
的這部分很顯然也只是抄抄網路,沒有深究;但網路和書面資料一面倒指出主神是郭子儀必
定事出有因,為什麼當地人反而會否認,只能當做懸案有待專家持續調查了。
後來很幸運的在馬來西亞的華僑文章中,找出為何白奇郭奉郭子儀為祖先,還有郭氏族親為
何供奉廣澤尊王而非郭子儀,其實廣澤尊王也被認為和郭子儀有關係,想來可信度不低。不
曉得為什麼路港當地的郭氏不知道這些事情,連陳老師也不清楚。
不惜引用一大段,真是說的非常清楚,出自:中國回族後裔在馬來西亞的歷史見證(二):
白崎郭姓的始祖是回族人,其來源地迄今也是回族自治區。據〈郭氏族譜序〉,始祖原名伊
本。庫斯。德廣貢,改從漢名郭德廣,先世落籍於浙江省杭州府富陽縣。根據白崎八世孫郭
君錫撰〈富陽坡庭郭氏家譜序〉以及二世孫郭天合撰〈崎山家譜筆序〉等材料,郭德廣在蒙
古人統治的元朝時代任太常寺卿,於元武宗至大年間(一三0八-一三一一)以宣差微祿,
奉命到泉州督糧,其時干戈加劇,他無法還朝,遂納室於泉州,援例占籍于晉江法石,而疾
終於當地。〈華山四房郭氏家譜〉說,他生子洪公,子洪公生三子,長和卿公,分支江西;
次仲遠公,開基白崎;三季淵公,居於法石。
白崎回族開基祖是郭仲遠。
宗譜載,他生於元末至正八年(一三四八),卒於明永樂二十年
(一四二二)。明初洪武九年(一三七六)郭仲遠率妻子來惠安,卜居於螺陽二十三都白崎
鋪,安家創業,生五男二女。死後,葬于吉浦與下埭間龍頭山之陽,因其地形似而號“獅穴
”,郭氏子孫尊稱為石獅墓,基墓純屬回族墓葬,俗呼“石棺”,周圍雕刻花卉圖案及阿拉
伯文,內容是古蘭經章句。郭仲遠墓說明了白崎郭姓宗族最初的信仰與文化傾向。白崎郭氏
宗祠中,有一對說明白崎郭姓源流之楹聯,文曰:“祖汾陽,派富陽,族螺陽,三陽開泰;
源晉水,分法水,聚崎水,萬水朝宗。”
“聚奇水”說明開基祖郭仲遠是在奇水之濱聚族而居。祖先墓葬採取回教形式,族屬分明的
白奇郭姓,卻自認是漢族人郭子儀之後裔,“源晉水”卻強調補“祖汾陽”的血緣認同,這
一點頗值得探討。
郭氏初修族譜的題辭中,
其實亦有值得玩味的記載:“厥後分處他郡,愈遠愈繁,曆烽火之
間關,乃無從而考訂。今以不可知者,闕其攸傳;靡敢謬立宗支,以罔後人。姑自先大父(
指郭德廣)肇遷來泉所可知者(始)。”,題辭人“嗣孫萌”是白崎郭姓二世祖長房公郭萌
(字仕初),生於洪武四年辛亥(一三七一),卒於正統十四年已已(一四四九)。他說自
已為郭氏家譜題辭用意在於“世代相承,別其長幼而稽其姻親,俾代不乏書而傳於無窮”。
但要理解郭萌的用意,還須從歷史背景來看問題。
元朝時代的統治者把人種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
在蒙古政權的概念中,
色目人乃西域各民族,包括回族白崎郭姓的祖先;漢人則僅是北部中國人,南人則是南部中
國各族人民。元朝大小統治者給于蒙古人及色目人特權,對漢人、南人進行殘酷統治。迨及
明朝建立,漢民族排斥蒙古人和色目人的情緒提升,色目人各自隱蔽自全。郭仲遠於洪武年
間移居白崎,雜處漢村間,向傳說中漢人出身的英雄人物郭子儀認祖,聲明先世系出汾陽王
,有其歷史根源和必然性。中國歷史以來的風尚,大凡中國諸姓氏,一般都追認名位俱隆的
歷史人物為遠祖,即可提高本姓的門望,又可教育後輩效法祖先風範。白崎郭姓之追尊郭子
儀為遠祖,除了歷史背景淵源,更帶有祖先崇拜的風尚,所以不論“系出汾陽”是真是偽都
是順理成章。
郭仲遠進入惠安白崎開基的時代是明初。
無可否認,當時正值不少漢人極端主義者對蒙古人
報復之際,一些漢族極端者也會欺淩與蒙古人較親善的少數民族。白崎郭姓曾是蒙古人委任
的官吏,當然人所皆知,白奇郭氏先祖將自已的淵源與郭子儀的歷史連接,一方面可以維護
回教的信仰,另一方面,又因唐朝郭子儀被漢族普遍接受為民族英雄,因此可以緩和矛盾。
郭氏子孫從此感恩祭祀郭子儀,亦無可厚非。
而且,我們還必須清楚,在中國的傳統宗教制度中,不一定以血統作為認祖歸宗的標準。
回族村落,歸宗汾陽堂,始于元代郭德廣在富陽認同郭子儀為祖,這其中可能是有其儀式過程
。所以郭萌才在宗譜中說:“靡敢謬立宗支,以罔後人”;意即說,他不是胡亂認祖。
另外談到廣澤尊王的來源,同樣系列的文章也說的很清楚,見"中國回族後裔在馬來西亞的
歷史見證(八)":
鳳山宮所供奉的神明,其實是閩南各地,尤其郭姓村落所流行的神明廣澤尊王。
有關廣澤尊王的來歷見於福建,據說,他的全號“威鎮忠孚惠威烈保安廣澤尊王”,楊浚《
鳳山寺志略》卷二載說,聖王名“忠福”,系唐代郭子儀的後人,居泉州南安。《南安縣誌
》則說:後晉天福二年(938),他牽牛帶海上郭山不歸,被人尋找時,發現已坐化古藤上
。
按檳城流傳的民間神話,他成神的經過有二個傳說,與大陸的傳說並無太大分別:
第一說:
指他姓郭名洪福,幼喪雙親,流落他鄉,為一陳姓家豪當牧羊童。由於陳姓富人為
富不仁,欺地理師是盲人而烹死羊招待地理師,地理師不把羊舍附近是吉地的真相告訴陳富
人,反囑郭洪福將雙親骨灰撒在羊舍附近。他並告知郭洪福,如果是毒蜂來侵便逃,某一地
點能看到魚上樹、人戴銅笠、牛騎人即可止。後毒蜂來侵,郭洪福逃跑時,連續看到牧童躲
在牛腹下、漁夫吊魚樹上、僧人以缽遮雨,逐坐在磐石而羽化。
第二說:
廣澤尊王姓郭,乳名乾。少年孝順,不時為國家危難擔憂,後忽不見蹤跡,被人發
時時已肉身坐化于松樹下,因此四方膜拜,並為他立祠。每逢泉州大旱,向他求雨必驗。後
來郭乾又屢屢托夢救人治好清世祖雍正當太子時的痘瘡,因而受到禦封稱為“聖王”。
聖王生誕紀在是農曆八月廿三日及二月廿三。上述兩則傳說:都承認郭洪福或郭乾坐化於飛
鳳山,是祠名鳳山寺的由來。差別只在前一說鄉野意識較重,後一傳說,則側重宣揚倫理。
姓郭橋以至在白崎鋪的村人均因為郭聖王是郭子儀後代的說法,而認他為祖叔公。檳城姓郭
橋並延用泉州鳳山寺名號為鳳山宮命名。
鳳山宮建宮年代是在大馬獨立後
它不同於其他各姓氏橋的香火是源自清代的原鄉祖廟分香
的特點,它在創立時遇上了馬來西亞在與中華人民國互相不曾建立關係,人民來往也受限制
的年代。鳳山宮除了神像是從中國訂造之外,它的香火並非從中國大陸鳳山寺祖廟請來,而
是根據神靈靈顯的民間看法,由族人到其他族人聚居的太平某處請來。
姓郭橋引進了廣澤尊王信仰
說明他們這一社區在本地的信仰與文化認同,進一步向漢化的
方向前進了一步。橋民供奉廣澤尊王而非其他神明並非無意識的選擇。相仿檳城其他閩南宗
姓組織或聚落,也包括其他姓氏橋聚落,各自擁有本集體的“祖佛”,姓郭橋的橋民也在馬
來西亞建構集體的先賢崇拜,進一步體現他們自認黃帝子孫,與其他郭姓奉郭子儀為共祖的
認同方向。
說的很清楚,我想鹿港郭祭拜廣澤尊王應該也是出於相同的理由。
另外在講到郭姓特殊風俗的時候確實如"家族。家族解讀。"所說,郭里長亦說日湖一系郭
姓喪事請道士拜豬肉,但是陳老師在福建做田野調查時發現一塊日湖郭姓墓碑上有回族字樣
(明代泉州回族雜考也有提到日湖郭更為漢化的習慣),所以祖源應該與其他五家相去不遠
,不曉得位什麼漢化程度比較深。另外郭里長說郭姓不吃豬肉是因為豬曾經救了祖先性命,
為了報恩所以不吃,聊備一說,我個人是以為這傳說表示了郭姓也慢慢忘記自己祖先的根源
了,只是出於緬懷祖先保留了特殊的風俗。
至於古蘭經這件事,陳老師表示從來不曾聽聞,
而舊廟規模似乎也不太可能讓人藏放古蘭經。有人說在大樑上放經典不可思議,這我倒不認
同,北京也曾在城樓的屋頂上發現過元朝時留下的敘利亞文景教經典,佛教徒在建寺也有建
地宮埋藏寶物的習慣,看要藏哪裡而已,所以這種習慣應該是存在的,可惜書籍資料應該是
道聽塗說,鹿港沒這回事。至少鹿港郭姓祖先是穆斯林甚至有波斯或阿拉伯血統,是可以確
定的,其他都很難查考真偽。除了一些奇特風俗,這裡已經看不見伊斯蘭信仰了。倒是發現
了許多書面資料的謬誤,學到了盡信書不如無書,田野調查的必要性即在此處啊,雖然田調
的結果似乎也不盡然正確,隔了那麼久之後找到的馬來西亞白奇郭源流,反而推翻了當時當
地人的說法。
綜觀丁郭兩家
台灣的郭姓顯然保有更多的伊斯蘭遺跡,在今日的福建也有郭姓為主的回族
自治鄉,反觀台灣的丁氏連習俗的很難看出與伊斯蘭的關聯,對照鹿港丁家的經濟實力,顯
然在中國古代社會,為了往上爬,不可避免都會像儒家主流靠攏,而漸漸喪失祖先信仰;倒
是郭姓在經濟實力變不如丁姓,保存了更多痕跡,真是有趣啊
晚上下榻鹿港天后宮香客大樓,吃了一些很好吃的小吃,但是走太多路了,腳超級酸,沒幹
什麼就睡覺了。
媽祖手機
更多圖片在
http://eressea.pixnet.net/album/set/14153789
丁老師是我的叔公之一 今年我剛升上歷史系 有機會也想多請教他自己祖先的人事物
補充
嚴格說是堂叔公(爸爸說是他的堂叔)
名子是丁清江
爸爸的二堂叔
不好意思 我是溪湖高中的學生 我們最近在做有關丁家的小論文
我想確認一下灌茅儀式是只有台西丁家有嗎?
然後是在中國的時候就有了嗎?
看到留言的話麻煩你替我解答 謝謝 🙂
Hi 林士傑,
應為中國古禮, 很多地方都有灌茅的儀式喔!
———
在閩南地區,葬俗儀式略有不同。而其中一個程序叫“灌茅”
,在石獅、晉江一帶皆可以看到。所謂“灌茅”,即取雞冠上
的血澆灌在一束茅草上,用以表示對死者的哀悼。
另外也有祭祖時使用的
冬至祭祖為金門重要傳統民俗活動,儀式仍保留古制。 22日為冬至,金門古寧頭李氏宗親會舉辦祭祖典禮上,身著長袍馬褂的長老,跪在地下恭敬將酒倒在內裝茅草的臉盆內,稱為「灌茅」
好~謝謝老師的解說:)
老師不好意思 我又有些問題想請問
1.請問灌茅可說是伊斯蘭教演化下來的習俗嗎?
2.目前在台灣,除金門外,台灣本島只有台西有嗎?鹿港丁禎祥校長表示他們沒有這項儀式,那其他地區的丁姓家族有灌茅儀式嗎?中國陳埭丁氏還有嗎?
3.請問易老師放上的灌茅照片可以讓我們引用嗎?我們會標明出處。
另外再請問易老師,你是網頁上文中的丁老師嗎?
如果是,我們如果在論文中引述易老師的解釋,該如何標明易老師的身份比較正確?
如果否,那麼可以請問這位丁老師如何聯繫嗎?
在麻煩你了 謝謝
Hi 林士傑,
我回應你的資料來源為
1: 婆娑之洋,孤獨之島
http://eressea.pixnet.net/blog/post/24402182-%E7%81%8C%E8%8C%85%E6%BA%AF%E6%BA%90
2: 大紀元中央社記者倪國炎
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gvevZSvBO20J:www.epochtimes.com/b5/10/12/22/n3120580p.htm+&cd=28&hl=zh-TW&ct=clnk
其他問題, 我沒辦法給你答案喔
我不是丁老師. 我們在文中已附上出處
(源自: http://eressea.pixnet.net/blog/post/21623626 )
灌茅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