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忠-「鄧麗君出生地文化園區」工程興建中~
2016/08/23更新:
- 歷年鄧麗君相關文章點此觀看!
上次雲林時光到褒忠參觀鄧麗君的幼年故居時,剛好雲林縣褒忠鄉鄧麗君文化觀光協會告訴我們,觀光局的「鄧麗君紀念館」預算已經通過,將興建「鄧麗君出生地文化園區」!今年(2011年)1月29日正式動工,而1月29日也正是鄧麗君的生日!
鄧麗君故居的建築特徵:
為傳統建築形式,木構件以福杉,牆面由竹片混合白石灰、混凝土而做成之牆面。
▼ 原本的樣子:「正身帶護龍」
地址:雲林縣褒忠鄉田洋村頂田路9鄰37號
面積:450平方公尺
創建年代:民國17~20年間
整修工程:計畫翻新故居以及改善附近的周邊交通,並且美化、綠化附近環境!
▼ 先翻修“左護龍”,翻修完再翻“右護龍”。
▼ 住在還沒整修的右護龍,鄧麗君的奶媽-章太太。她提到整修工程進度有點點延遲,希望還是能如期在明年1月29日鄧麗君生日當天正式開館!
▼ 翻修中的左護龍
▼ 還沒整修的右護龍
● 屋頂
三合院屋頂通常選用的材料以紅瓦為主,屬於彎凹版狀的「板瓦」,瓦片排列最常見的是「仰合瓦」,鋪瓦先做仰瓦,仰瓦先壓七分露三分,再在瓦攏對縫的地方蓋上合瓦。
日據時代則流行一種用水泥灌製的水泥瓦,又稱為「烏瓦」或「日本瓦」。目前因市面上找不到傳統的紅瓦板瓦,取而代之的是石棉瓦或琉璃瓦,而更多的則是鍍鋅鋼板(鐵皮),傳統美感不復。
▼ 保留原本的架構,重新翻修!屋頂的部分必須拆掉,全部換新,之後再將屋瓦排列整齊。
● 牆面
民宅側邊的牆面稱為「山牆」,山牆的裝飾有「鳥踏」和「懸魚」。鳥踏的外形同小異;懸魚本來以一塊木板用來遮住博縫板接縫處,後來演變成各式各樣裝飾性包括花果、瑞雲、書卷、獅頭等圖案。
台灣民間常見的民宅牆面有:
1.磚牆:早期一般正式的建築,皆以磚牆為貴,建築整體堅固耐用。
2.半堵:為了節省建造經費,牆的下半部為磚牆,上半部為石灰混泥土。
3.編竹夾泥牆:竹管或木樑為支架,間隔則以細竹篾編成網狀,兩面再抹上灰泥成為白牆。
4.土埆牆:選擇黏著性高的土壤,摻入稻桿或糟糠夯實,再用木模製成土磚,曬乾後非常堅硬,適合用來蓋房子,但怕水通常會抹上白灰保護。
● 樑柱支撐結構
一般平常百姓家,支撐結構將大竹管剖半,以陰陽覆仰組成建築架構,稱為為「竹嵩厝」。另外,木料中以來自大陸的「福州杉」則是最好的樑材或柱材,桁檁之間的大木作,線條清爽單純,大樑是屋宅的橫軸中心,較為講究的民宅在簷廊有門柱龍柱、通樑、吊籃、瓜筒、斗拱、雀替。
▼ 將原本拆下來的木條、木頭集中,翻修時會重新運用。
▼ 梁柱都跑出來見人了~~
▼ 旁邊是以前的豬舍
▼ 上次來的樣子
▼ 這次整修中的樣子,旁邊放了許多樑柱。
▼ 以前養豬的地方,聽說要翻新為咖啡館!
▼ 前面還有餵豬喝水的水槽
注意事項
褒忠鄉公所表示:鄧麗君出生地文化園區原設置之指示牌,因整修工程暫時移除。預訂於年底整修完工,施工期間造成遊客不便,深感抱歉。觀光指標及相關配套措施,將一併研議辦理。
如果計畫要到鄧麗君故居參觀的民眾,在完工前的這段期間,到了當地可能要問問村民,以免多走了冤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