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尾墾地里-白鷺鷥群聚爭食 農田整地翻出的昆蟲
逛完農博基地園區後,開車經過虎尾的墾地里,這是個很有畫面的地名,想像到當初先民在此拓荒懇地的畫面。很巧合的,我們見正在整理的鐵牛車,伴隨著許多白鷺鷥跟在後頭,覓食著被土攘翻出來的幼蟲或蚯蚓。
第二期稻米而在鬆土作業
墾地里社區外頭這一大片田地,應該是為了種植第二期稻米而在鬆土作業。
我們台灣的亞熱帶農業環境,每年都有超過十個月的氣候適合稻米的生長,可以輪作種植兩期水稻:第一期稻作在2~6月左右,第二期稻作則在7~11月。
墾地里為典型的移民社會
(資料來源:九十八年度墾地社區(A類)社區總體營造期末報告書)
日治時期為大地主的請墾地並有日本移民村的設置。光復後,又招募墾民前來開發原日本移民村所遺留的農地。 所以墾地可以說是佃農的故鄉,初期到墾地打拼的都是困苦家庭,只求一餐溫飽,一直到光復後,民國38年實施三七五減租,42年實施耕者有其田政策後,才使佃農們搖身一變為自耕農,開始擁有自己的田地和夢想,所以在墾地這邊所展現出來的都是很刻苦耐勞的農村精神。
墾地季節更替會有金黃稻穗與金黃色花海
社區皆以務農為主,農產主要是水稻的傳統農村社區,冬天休耕期,種植油菜花作為肥料,社區風光從原本遼闊的金黃稻穗,轉變一大片的金黃色花海
稻米的生長種植的幾個階段:
回到一開始我們切入的話題,是白鷺鷥搶食翻土出來的昆蟲,很特別的景色並非常有。大自然的食物鏈與生態,讓以農業為主的雲林增添各種色彩,藍天白雲白鷺鷥與深色土壤,各種顏色對比的像畫一樣。
1. 整地: 先將土攘鬆土
2. 育苗: 農民通常將已經育苗完成的幼苗來種植
3. 插秧: 插秧機比較有效率,最後某些機器道不了的區域還是得人工插秧
4. 拔草除蟲/施肥/灌排水: 農民要常常巡田水和拔草除蟲
5. 收成/乾燥分穀: 完成最後食用米的階段
從遠處我們看見翻再翻土的農田車
是叫做翻土鐵牛嗎?呵呵,我亂猜的
來個近拍吧!
成群的白鷺鷥,我很少看到這麼一大群的白鷺鷥
通常我看到都是在河床附近,或是水生態附近
走囉~掰掰
下次有機會見到這樣場景嗎? 有得等囉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雲林時光-Yunlin生活旅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