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雲林美食趴趴GO《斗六美食整理&雲林科大》好好吃遍全斗六吧!!
  2. 整理筆記《雲林各鄉鎮夜市一覽表》大小夜市之吃吃喝喝去!!
  3. 雲林美食趴趴GO《虎尾美食整理&虎尾科大》好好吃遍全虎尾吧!
  4. 雲林斗六《中華機車出租行》24HR營業服務優質推薦, 租機車、室內機車汽車保管、機車托運
  5. 雲林高鐵虎尾《高鐵雲林站時刻表,接駁車,計程車,租車》最新資訊報你知!
  6. 雲林美食趴趴GO《斗南小吃&美食整理》好好吃遍全斗南吧!
  7. 雲林一日遊《30拍照景點+30美食推薦》連假新版人氣路線,觀光工廠,私房新ig親子景點!!
  8. 食尚玩家來雲林《歷年美食景點住宿採訪全紀錄》TVBS整理筆記推薦 !!
  9. 雲林斗六《晟泰機車出租+翔順機車托運》斗六車站武昌路出口方向

《來去客庄打個卡-第25集》尋訪雲林詔安客, 西螺七崁/開口獅與武術/張廖崇遠堂/古禮文化祭

(片源:來去客庄打個卡) 雲林是客家族群中詔安客的聚集地,這一群詔安客渡海來台拓墾的時間相當早,約在清康熙中葉就來到雲林縣拓墾安居,隨著時間的演進,地緣關係還有族群的融合,會講詔安腔的人越來越少,為了永續、為了傳承,現在客庄十二大節慶詔安客家文化節,就是要將詔安文化發揚光大,讓全世界看到不一樣的詔安客。現在就和我一起去雲林詔安客家文化節的系列活動。

雲林‧詔安客家文化節

前言: 撰文/樊語婕
台灣各地的客家文化節慶中,有的以節慶為主軸,例如頭份四月八客家文化節,有的以歷史為背景,例如新竹縣義民文化節,而雲林縣的詔安客家文化節,則是因為詔安客族群聚集在崙背、二崙與西螺三個鄉鎮,居民自動自發地舉辦客家文化活動,提醒詔安客家族群對祖先的崇敬,對自我文化的重視與傳承,也讓全國民眾認識詔安客家文化的深遠涵意。

雲林詔安客家族群的源起:

現居於台灣的客家族群中,依客語腔調分為「海陸」和「四、大、平、安」等五大主要客語腔調,即為海陸腔、四縣腔、大埔腔、饒平腔,而「安」指的就是大眾較為陌生的詔安腔。在五大客語腔調中,以「四縣腔」的比例最多(63.4%),其他依序為「海陸腔」(47.6%)、「大埔腔」(4.5%)、「饒平腔」(3.9%)、「詔安腔」(2.6%)。在台灣有許多眾所皆知的客家庄,例如桃竹苗地區、台中東勢、高雄美濃等地,大部分縣市的客家民眾使用「四縣」腔客語,包括桃園縣、苗栗縣、高雄市、花蓮縣等地,新竹縣市、臺中市則是使用「海陸腔」居多,而雲林則是客家族群中「詔安客」的聚集地。

全台客庄12 大節慶

現居於雲林縣崙背、二崙與西螺三個鄉鎮的詔安客家族群,祖先來自於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二都)、官陂、秀篆、霞葛鄉等位處山區的貧瘠鄉鎮。這一群「詔安客」渡海來台拓墾的時間相當早,約在清末明初時,就在雲林縣拓墾定居,距今至少有三百年的歷史。由於長期與閩南福佬聚落互動依存,經過通婚之後,在語言、生活習性、文化各方面產生福佬化,許多詔安客族後代漸漸地已經無法使用詔安客語,詔安客文化面臨失傳危機。


(攝影/阿達碼)

根據雲林縣政府民政局《93 年度各鄉鎮市客家人口分布狀況統計》調查資料顯示,目前雲林縣境內客家族群人數最多的鄉鎮,為擁有八千七百零六人(百分之三十)的崙背鄉及八千兩百四十三人(百分之二十六)的二崙鄉,是目前詔安客家聚落最多的地區, 根據雲林縣政府最新的資料顯示,崙背鄉的現有兩萬八千名居民中,有約一萬五千人(百分之五十四)為詔安客族裔,是台灣詔安客族聚集較密集的地區。

雲林縣崙背、二崙與西螺三個鄉鎮中,包括崙背鄉的水汴頭、港尾、老厝庄(羅厝)、新起寮、新厝子、崙背崙下(崙前)、溪底、鹽園、崩溝寮(枋南)、上街、下街、新庄,二崙鄉的湳底寮、八角亭、後壁寮(田寮)、新店、回頭厝(來惠)、二崙子、大二崙、油車、溝子垻、荷包嶼、田尾、深坑、三座厝(三塊厝)、十八張犁、湳子、永定厝、楊賢庄,此外,西螺鎮境內的吳厝、九隆(九塊厝)、廣興、新社、西螺、埔心等處,也都是詔安客家族群主要分佈地區。

由於詔安客一直都與福佬人和平相處,許多更能同時使用流利的詔安客家話與福佬話,在雙語能力的帶動下,與周邊的福佬人溝通無礙,更能融洽共存。除了雲林的崙背、二崙與西螺之外,詔安客還分佈在全台其他地區,包括台中、桃園、宜蘭等地,但仍是以雲林的崙背、二崙與西螺三地最完整地保存詔安客家話與文化習俗。「詔安客」一詞的正式出現,起於1998年洪惟仁調查台灣族群方言與李坤錦調查詔安客家人在台灣開墾的軌跡,首度正式出現在學術的調查中,引起大眾對於「詔安客」族群語言與文化的重視,一度面臨失傳危機的詔安客文化也獲得延續的契機。隨後詔安客相關研究陸續出現,學者大多度於詔安客的語言最感興趣,也紛紛企圖了解其宗教、生活、習俗、文化等特色。

詔安客家特色文化:

開口獅與武術
舞獅為中國重要的傳統民俗技藝,在傳統舞獅技藝中,可分為客家獅、台灣獅及廣東(醒)獅等不同派別,客家獅團早期成立的目的,是一種為了防禦原住民攻擊的武術團體,因此客家獅一向結合武術元素,常被稱為客家「武」獅,雲林縣詔安客家以獨特的開嘴獅及武術聞名,除了練武強身之外,參與成員也能藉此凝聚街庄宗族間的向心力。舞獅更被視為具有震懾邪魔、驅逐瘟疫的功能,成為各種節慶場合中最受歡迎的表演活動。

客家人以舞獅鍛練體魄,獅步必須結核武館的腳馬訓練,還有大小邊、四門、七星、八卦等行進順序規則,以及搭配請獅、繞場、起獅、咬青、捉蝨、洗身、睡覺、大面小面捉蝨、行棋、鼓肚臍、收蓆、參拜、咬賞金等表演動作,更必須同時展現音樂、舞蹈、武術、戲劇等藝術。客家獅獅頭較重,舞獅的表演者要能完美演出,必須須精通各種角色、具備國術根底、身手矯健,擁有足夠的腰力、背力與腳力,更要在平時就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客家獅又被暱稱為「盒仔獅」或是「客人獅」,也因為傳入不同地區而衍生在地特色,例如在嘉義中埔鄉的「桶仔獅」,苗栗新竹的「武夷獅」,而雲林地區的客家獅則被稱為「布家獅」,廣泛分布在西螺、二崙、崙背、虎尾、斗南、大埤、麥寮、台西、土庫、古坑、斗六等地。

在詔安客家的開嘴獅隊組合中,常出現大獅與吉祥猴兩種吉祥物,客家獅頭是獨特的方口有齒開口獅,四方的口型象徵嘴大吃四方,客家獅的獅口呈現方型,獅口可以開合,上下顎均能活動,獅頭略成正方體,凹凸分明,頭上畫有八卦、中有太極,表演時搭配銅鑼、大鼓、鈸等樂器,正由於開口特徵,客家獅能夠展現獅嘴開闔的生動畫面,以及敲擊的大聲聲響,創造最佳的聲音與視覺效果,每每引起觀眾喝采。

客家獅一度面臨失傳危機,在客家族群與行政院客委會的努力下,這項傳統文化逐漸向下傳承。2009年以「名獅雲集」為名的「2009全國客家開口獅技藝錦標賽」於十月十日在西螺鎮中山國小舉行,是雲林縣第一次舉辦的舞獅民俗大賽,
吸引29支來自全國各地的舞獅隊伍參加,由地方上頗富盛名的「中華布家開口獅藝陣協會」承辦。

由先祖箴規發展的西螺七欠名詞

「欠」字,發音為「k h i a n」,為詔安腔中「角落」或「部落」的意思。相傳詔安客族張廖姓之祖先在移居來台後,於明永曆年間以祖先訂下的七條箴規為序,將分居在二十五個聚落的族人,畫分為七個大部落,人稱七嵌,又稱為西螺七欠。其中頭崁和二崁幾個村莊位在現今的雲林西螺鎮,三崁與四崁為二崙鄉,五崁在崙背鄉港尾村和土庫鎮境內,六崁與尾崁則在二崙鄉。
七欠箴規

  • 第一崁:生廖死張,故曰張廖。
  • 第二崁:不食牛犬,知恩無論。
  • 第三崁:得正祀位,籃轎八臺。
  • 第四崁:嗣續為女,繼紹為先。
  • 第五崁:制無苟且,恐生戾氣。
  • 第六崁:堂教修譜,敦親睦族。
  • 第七嵌:遷籍修譜,天下一家。

西螺七欠(西螺七崁)隨著時代演進,到了清朝末年開始成為知名武術的代名詞。清道光年間,當時由於盜賊土匪橫行,習武衛鄉成為必要,來自詔安的武術大師阿善師(劉炮)在西螺的大園創立振興社(館),集結鄉民練武,因此,鄉民不但具備自我防護能力,更以練武保護鄉民,從此西螺七嵌的武術名聲大響,也讓武術成了詔安文化的特色。

七欠地區的武術派別分成振興、勤習、武野三大流派,之後並發展了以太祖拳為主的勤習堂、以金鷹拳或揲仔手為主的頭欠的振興社、尾欠的金獅連陣武野館主要研習布雞拳及位在西螺街上的振興館四個武館系統。其中振興社的創始人阿善師從清朝道光八年(西元一八二八年)起在西螺開設武館,不久之後阿善師和振興社的名號越來越響亮,成為全台灣知名的武術大師與武館。

西螺青年組成的義勇軍在日治時期初期,曾在濁水溪畔夜襲日軍,日軍因此解散關閉振興社、嚴密監控西螺當地的武館,四散躲避追緝的武館成員,也因而促成振興社武術傳播到台灣各地。


(電視劇照)

向下傳承的七欠武術
目前在雲林詔安客庄地區的西螺四大武術流派武館包括武野館、振興社(館)、勤習堂與鳳山館,武野館起源於清道光十年(西元一八四○年)由當地客家鄉親尊稱為大伯公的族親迎聘人稱金星師的廖金星師傅,在港尾開設「金獅連陣武野館」,同時教授武術、獅陣與醫術,傳授三十套以上的布雞拳空手套路,以及十八種兵器套路、對打、牽圈(陣列)等,備受地方人士尊敬。武野館在立館時,必定貼上祖訓對聯,並以白鶴先師、布雞先師、張魁先師與山西夫子(關聖帝君)為祖師。

清光緒十二年(西元一八八七年),廖懋昭(萬得師)於在西螺街創立勤習堂,開始教授太祖拳。鳳山館是城立最晚的武館,在民國七○年代晚期,由雲林縣斗南鎮大東傳入西螺鎮公館里,以白鶴拳中的短肢鶴為入門拳路,主要以母獅獅頭的獅陣表演為特色。

在雲林縣崙背、二崙與西螺三個鄉鎮內現今仍然運作著二十三個武館,其中以西螺鎮境內最多,而曾經參與七欠武術研習的國中小學校眾多,包括二崙國中、崙背國中、東南國中、西螺國中等四所國中,以及三和國小、二崙國小、旭光國小、永定國小…等共二十七個學校。

提燈火迎暗景

清朝時期官方為了防止漢人和原住民在邊界發生衝突,都會設置「隘寮」,每個隘寮設有隘首一人,以及數名為隘丁或隘勇的壯丁,也因此衍生為後來將隘寮稱為隘丁寮的緣由,隘丁寮就等同於隘丁戌守的地區,隘丁肩負著保護開墾的居民以及聚落安全、避免外族侵擾的重大使命,早年詔安客祖先們移居到雲林崙背地區之後,水汴頭社區也曾因為防止平埔族入侵而設隘。

每逢十五月圓天色明亮的夜晚,壯丁們燃起火把照明巡守,防範平埔族或盜匪夜襲家園,常常在兩隻手上同時拿著好幾隻火把,壯大燈火場面欺敵,加強防範效果,距今已有百年歷史。隨著時代演進,隘丁寮逐漸演變成防範宵小的「守更寮」,持續保護家鄉的功能,直到三十多年前因為人口外移工作,守更衛村的活動因而停止。

為了緬懷先人護衛家鄉的精神,也希望傳承詔安客庄的特有文化,在2006年,僅有居民約四鄰、一百戶、六百人的水汴頭社區,在水汴頭社區發展協會的號召下發動募款,大力動員了社區內的居民,出錢、出力、提供建言並親身參與,舉辦了第一屆「水汴頭社區隘丁寮燈火節」。

第一屆的「水汴頭社區隘丁寮燈火節」也把觸角深入校園,由水汴頭社區發展協會李志聰總幹事領軍,一一造訪崙背鄉的六所國小,為小學生講述隘丁寮的典故,並且教導小朋友製作火把DIY守則。「水汴頭社區隘丁寮燈火節」之後每年舉辦,重現了三十年前的提燈火迎暗景盛況,成為返鄉度中秋的遊子最嚮往的家園記憶,還一舉改變中秋節烤肉的習慣,現在每逢中秋節,村民都會熱情參與燈火節。

詔安客家文化活動

由學術界帶動的詔安客文化熱,再加上政府對地方文化日益重視,以及陸續舉辦的詔安客家話培訓課程,還有自2004年開始在雲林縣地方上發酵的議題,倡議興建詔安客文化館等想法,為詔安客族掀起一波波文化活動。打從「2002年福佬客文化節」為起點,一直延續舉辦至2005 年,隨後2005 年舉辦「94 年度文化節詔安客文化活動」、「客家發聲平安祭」、「關帝爺遊詔安客庄文化季」等,2006年水汴頭社區舉辦了第一屆「水汴頭社區隘丁寮燈火節」,一個又一個的文化慶典,開啟了以「詔安客」為主題的大型活動。

2009年10月16日客委會主委黃玉振宣布將詔安客文化節納入客庄十二大節慶,2010年詔安客文化節精心籌劃,特地選在中秋節當日舉行開幕典禮,以富有歷史文化意義的水汴頭隘丁寮燈火節為開幕活動,藉以緬懷先人保衛家園的辛勤。2011年是詔安客文化節正式成為客庄十二大節慶後,第二度舉辦,活動範圍遍及雲林縣崙背、二崙與西螺三個鄉鎮,節慶時間延續一個月,並結合社區、學校、宗教、觀光、傳統戲曲、在地產業…等多股力量,集合眾人的努力,完整呈現詔安客家文化的特色與精髓。


(詔安客家文化園區動土 : 2011.12.06/台灣時報)

武獅迎賓 歌謠傳唱 創意踩街

「雲林‧詔安客家文化節」由雲林縣詔安七欠文化發展協會主辦,集結了雲林各個客庄社區、學校、社團與武術獅陣,向全國呈現極具特色的詔安客家文化。「雲林‧詔安客家文化節」的鮮紅色雙龍主題拱門,早已矗立在建國路與中山路口,「詔人客」火炬造型立於活動舞台前,形成活動搶眼主視覺。首先由雲林縣貓兒干文史協會北管團在台上奏樂,為活動暖場,接著由港尾歌謠班合唱七欠武術傳奇之歌。

四點整正式活動開始,第一個活動「武獅會師迎賓客」率先登場,在館長張次郎的帶領下,港尾七欠武野館表演客家獨有的開嘴獅陣,接著東興國小少獅隊(武野館)在王賜利校長的領軍下,表演精彩的舞獅。隨後上場的是西螺國中舞獅隊(鳳山館 振興社),以及崙背托兒所表演的百獅舞集、以及廖春美獨唱,由七欠文化發展協會廖良元作詞、廖振山作曲的打拼客家情歌曲。

台灣的客語腔調包括了海陸腔、四縣腔、大埔腔、饒平腔與詔安腔等五大主要客語腔調,詔安腔客語使用的人數較少,卻保留傳承十分重要的客家文化,每年在中秋節前夕,雲林縣舉辦詔安客家節慶活動,希望大家共同來參與,一起了解詔安客家文化。詔安客目前僅存在三個鄉鎮,包括雲林縣崙背、二崙與西螺三個鄉鎮,經過時代演變,現今年輕族群會講詔安客家話的人越來越少,因此,雲林縣政府越來越重視詔安客文化,行政院客委會也自去年開始,將詔安客家文化節納入十二大節慶,希望藉由這個活動,喚起詔安客家族群對於文化傳承的重視與使命感,也希望從活動的內涵引起全國客家鄉親的重視,共同了解與維護詔安客家文化。

擁抱好客–騎鐵馬遊客庄暨客家古農具展

九月十一日上午八點多,崙背鄉公所聚滿了大小鐵馬騎士,戴著「擁抱好客–騎鐵馬遊客庄」活動主題帽、披上毛巾、肩背客家花布包,在崙背鄉長李永茂帶隊之下,插著紅、黃、綠、藍等色旗子的鐵馬隊伍,九點鐘從崙背鄉公所前出發。

這一批親子隊伍開始繞行福興社區、水汴頭社區、造訪水汴頭崇賢寺、二崙祝天宮,到達二崙來惠社區(五崁)時稍微歇息,在社區活動中心觀賞客家古農具展,接著再前往二崙來惠國小、二崙外環、西羅崇遠堂,在近中午十分抵達廣興教育農園(一崁),欣賞園內自然風光並享用午餐。

下午的路程則為吳厝大廟(二崁)、湳仔社區(四崁)、三和國小、十八張犁(六崁)、三塊厝(六崁)、深坑社區(六崁)、港尾社區(七嵌)、羅厝社區,在下午四點鐘抵達崙背鄉公所,整個行程全長超過三十公里,整個活動在崙前社區與鄉韻樂團的表演中劃下完美句點。

在騎鐵馬的同時,參加者也觀賞了許多詔安客族古厝與特色建築。雲林詔安客族的傳統民居,採閩南傳統三合院格局形式,從建築中的宏偉祠堂、細緻的彩繪裝飾與雕刻工藝,可以看出地方仕紳富裕的情況。在雲林縣二崙、崙背、西螺一帶的傳統民居古厝中,以二崙鄉境內保存最多,民居的格局配置也最完整,這些古厝部分年代可追溯到清末,大多數史建或整修於日治時期,以經成為雲林「詔安客」極具特色的文化資產。

目前在二崙鄉詔安客古厝包括田尾村三口灶廖才皇古厝(敦本堂)、港後村李家古厝(恆心堂)、安定村李家古厝、安定村李應昧古厝、三和村十八張犁廖氏學堂(永昌堂)、三和村十八張犁廖家古厝(錦盛堂)、來惠村廖溫和公派下祠堂(福綿堂)、來惠村打牛湳廖家古厝(宏華堂)、、來惠村26號廖家古厝(裕興堂)、來惠村13號廖萬牛古厝(福星堂)、來惠村11號廖家古厝(永興堂)、來惠村6號廖家古厝(隆興堂)、庄西村廖裕紛古厝(裕德堂) 、西螺鎮福田里張廖宗祠崇遠堂(位於二崙、西螺交界處)等。

水汴頭千人迎夜景

「汴」即意指水門或堰門,因此,水汴頭社區的所在地,自古就是捍衛水源的重要地點,少不了壯丁守持火把守夜的傳統,在2006年,水汴頭社區以社區的力量第一屆「水汴頭社區隘丁寮燈火節」,之後年年在中秋節上演,成為十分知名的地方特色,今年已是第五年舉辦,並以「水汴頭千人迎夜景」為主題。

要辦好「水汴頭社區隘丁寮燈火節」,每年都必須在活動正式舉辦前一個月開始召集村內壯丁,利用空閒時間一起搭建活動的精神堡壘~隘丁寮,更積極製作燈火節中的主角~火把。早期農業時代巡守的火把係以鐵罐包覆泥巴製作, 水汴頭的村民們還發揮創意與巧手,親自動手製作改良式火燈,摘採村內遍地種植的竹子,將竹子剖開後放入玻璃罐,以煤油混合柴油自製火把油,灑在金紙上並塞進玻璃罐內,點燃形成一個個閃亮的火把燈光。

在九月十二日活動當天,水汴頭社區居民從一大早就十分忙碌,到了五點,來自各地的陣頭開始至崇賢寺報到,民眾也開始從家中步向嘉南路,而活動的重要裝置~隘丁寮已經矗立在崇賢寺前。準備參與七點開始的迎夜景活動的民眾,分隊集合在舞台右邊,包括崙背天瑤宮、二崙湳仔社區、崙背聖安宮、舊庄菁德宮、新店祝天宮、崙背順安宮大鼓陣、三塊厝協天宮…等,小朋友則頭戴主題帽,手拿安全手電筒造型火把,滿心期待參與活動。

水汴頭社區除了成功傳承提燈火迎暗景的傳統外,還保留了農業時代的「擲米籮」文化,米蘿是農村中用來放置收成農作物的工具,早期人們透過擲米籮祈求神明指示來年收成狀況,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在崇賢寺舉行,是全台灣唯一傳承此活動的寺廟。

西螺七嵌詔安古禮文化祭

雲林縣二崙鄉崇遠堂每年都會舉辦春秋兩季祭祖大典及詔安古禮文化祭,今年選在十月五日舉辦,活動地點為位在西螺鎮福田里的崇遠堂。西螺七嵌張廖姓詔安客家文化祭,不但結合傳統宗祠祭典與民俗技藝文物展,更一舉向世人介紹臺灣張廖姓特有、全世界僅存的「活廖死張」習俗。
張廖姓是西螺七欠詔安客家中最大的一支,自十二世先祖來台後,如今已傳承至二十三世,張廖姓子孫並以名字排序,為張廖族人留下最珍貴活文化遺產。詔安古禮文化祭當天早上八點半,由詔安客開口獅表演為起點,接著念誦祝禱文、並依七嵌順序,以古禮祭祖,十點開始由宗親會與育英會代表行三跪九叩大禮。

來自全國各地的西螺七嵌張廖後代子孫共聚一堂,按照七嵌族譜排列,重現已有百年歷史的傳統宗祠祭典儀式,全程並以詔安客語祝禱行禮。在行跪拜大禮的場面中,有不少年輕族群,還有許多白髮蒼蒼的爺字輩客家子弟,場面令人動容。
崇遠堂又稱為西螺廖元子公宗祠,始建於日治時期的大正十五年(西元一九二六年),經一年半後完工,建物巍峨壯觀、雕樑畫棟,宗祠規模可觀,堪稱建築藝術精品,是台灣各姓宗祠中的佼佼者。崇遠堂內供奉張廖宗族列祖列宗,堂內正廳擺設張廖始祖廖元子以來各世代祖宗牌位,供後世子孫景仰。崇遠堂並由七嵌輪流舉辦祭祖及迎神賽會,成為當年雲林最盛大的祭典。






關於作者:

出生於雲林,目前任職軟體工程師。對雲林充滿熱誠,希望能透過網路討論大眾議題,以及推薦雲林的美食、旅遊、生活。.

《來去客庄打個卡-第25集》尋訪雲林詔安客, 西螺七崁/開口獅與武術/張廖崇遠堂/古禮文化祭 - 有2則留言

  1. 您好:
      我是雲林縣政府文化處詔安客家文化館內部展示承辦人員陳小姐,如以上內容我們想引用至本館播放或是展示文字,是否有版權問題,謝謝您

        雲林縣政府文化處 文資科 陳小姐  05-5523153

雲林縣政府文化處 發表迴響 取消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