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雲林斗六租機車《晟泰機車出租》營業服務最優質推薦 火車站武昌路出口(後站)方向左轉
  2. 雲林美食趴趴GO《斗六美食整理&雲林科大》好好吃遍全斗六吧!!
  3. 整理筆記《雲林各鄉鎮夜市一覽表》大小夜市之吃吃喝喝去!!
  4. 雲林美食趴趴GO《虎尾美食整理&虎尾科大》好好吃遍全虎尾吧!
  5. 雲林斗六《中華機車出租行》24HR營業服務優質推薦, 租機車、室內機車汽車保管、機車托運
  6. 雲林美食趴趴GO《斗南小吃&美食整理》好好吃遍全斗南吧!
  7. 雲林一日遊《30拍照景點+30美食推薦》連假新版人氣路線,觀光工廠,私房新ig親子景點!!

雲林人不可不知【讀書篇】-水林四湖

春節假期結束了,該上班上學的都要各就各位!雖然上課有點討厭,但是在日據時代可不是想讀就可以讀的唷!所以還是乖乖背起書包上學去吧!

水林番薯厝有「狀元府」之譽,當地雖然是個小農村,約有300多住戶,從民國50年代開始出了四、五十位司法官與醫師,而且這數字到現在還在增加累積,老師與相關司法人員職務、律師、書記官及其他公務人員更是不計其數,曾被不少電視新聞媒體及報章媒體報導,將蕃薯厝譽為法官村及狀元府!看到都想搬去住…

標題

洪水永先生:蕃薯厝大約40年前有一條水路由北邊流入庄內,由西南邊出尾(流出),傳說中這是一個好地理。當時文正國小設立後,在哪裡就讀的子弟都非常上進,考試升學的成績都不輸燦林、水林兩間學校。所栽培的子弟讀師範後,一面服務一面進修參加司法官的檢定考試,很多人都順利通過,過去報紙也曾報導番薯厝一個小村莊出了十幾個司法官,是培養司法官的搖籃,傳說就是這條水路的關係!

大家一定很想知道這條水路在哪裡?

洪水永先生:這條水路沒有名稱,只是附近兩邊都是窪地,而形成這條天然水溝。

洪憲惠先生:傳說中這也有關風水,是一個脈(穴)。在蕃薯厝有一個「大崙仔」是村內姓洪的土地,叫做「大崙頂」,這個崙仔很大再配合旁邊幾個較小的,其中文正國小大門對出來的那個崙仔,每逢下雨天,那個崙仔中間有個地方總是不被雨淋溼,保濕乾燥。就像被雨傘遮掛,傳說中番薯厝考上許多司法官就是這個風水的影響。現在這個崙仔被剷平蓋豬舍,後來再考上司法官的比率就降低了。〈os:什麼!?晴天霹靂!〉

【雲林小學堂】

今年是建國100年,讓我們來回顧各鄉鎮日據時期的教育情形

水林鄉

洪水永先生:日據時期北港區在水林沒有國民小學,在北港有一個北港專修農業學校及北港家政職業學校。再來就要去嘉義讀嘉義農林(現在的嘉義大學),嘉中是他們日本貴族就讀的學校。

黃清濱先生:在雲林也有日本貴族的小學,除了日本人入學外,台灣人家中有錢、保證、區長的子弟也可以就讀,當時有名望的子弟都去日本人的學校就讀,水林也有人到北港入學。

余清欑先生:北港公學校後來才改小學。

洪水永先生:農業職業學校才給臺灣人讀,若是中學像嘉中我們要入學非常困難,除非有特殊的關係。

四湖鄉

吳崑山先生:日據時期學制分為小學、中學及大學,也有日本人貴族所就讀的小學,一切免費,台灣人不能進去讀。

蔡宗興先生:

日據時期日本人和臺灣人就讀有分別;臺灣人讀公學校,日本人讀小學校,那是公費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在台南州北港區,包括現在的水林、口湖、四湖、元長、北港五鄉鎮為一區,設一所小學,專收日本子弟,沒有幾班,因為他們怕被台灣小孩欺負,所以都在那所小學就讀。

公學校方面:1.首先是大小合班,後來採用強迫教學,其他還有落網之魚,如超齡等,則在公學校設「特設班」。2.國小畢業升學以農校為主,中學有四年制、五年制,一般子弟大部分都去讀農校,以前農校名為專修農業學校。3.如果未能考上,另外附設國民學校內有二年制的青年學校,專收庄腳、無能力考上者。在都市設有二年制高等科,以補救學歷。庄、鄉無高等科,街才有高等科,當時北港有高等科。

日據時期的教育:

學齡前-課程分遊戲,唱歌,說話,手工等,宗旨故在保育身心發育健全,養成良善習慣及所講日語。

國民學校教育-日人為了推行殖民教育,先設日語(原稱國語)學校及日語傳習所,已實施日語訓練,不久改為小學校與公學校,小學校幾乎全收日人,公學校則全部為台胞,此兩種學校均為六年制,另又有專為山地人而設立教育處所。

1.1919年以前,日人在未有完整的學制系統下,儘因應現實需要,建立以初等教育機構六年制恭學校為主的新式教育,企圖取代傳統的書房。中等以上教育設施及不完備,便先後設立三~四年制國語學校,以培養公學校師資和公私業務人才,五年制醫學校,以及農事試驗場、工業、林業及糖業講習所。

2.1915年,因台人的請願和捐資,而設立四年制公立台中中學校。

3.對於原住民,另設四年制蕃人公學校或教育所,期課程、教科書均異於一般公學校。因而台灣此時的教育逐漸形成台灣人、原住民及日本人等三個系統的差別待遇教育。

4.1919、1922年使許台胞與日人共學,各有各階段的「台灣教育令」

5.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人為爭取台胞,積極推行「皇民化運動」,取消小學校與公學校之差別,一律改稱為國民學校。以示平等待過,實則課程乃分第一,第二,第三號表三種,其差別一號日人,二號台胞,三號山胞

〈對於專收台籍子弟之公學校,在日人隔離化小學制度下「小學校」與「公學校」,兩者在質量上是有顯著差別的。以1938年之預算為例,日人就讀之小學校每人平均經費是五十日圓,但台胞所就讀之公學校每人平均經費僅二十五日圓,剛好是日人之一半,就教學而言,小學校每班人數平均47.6人,公學校則每班人數為67.3,是日人就讀小學校的1.4倍。〉

6.民國三十二年(日昭和十八年)使對台胞施行義務教育制度,照日本國內之制度辦理。

中等教育-日治前期儘設有國語學校實業部、農業試驗場、糖業及工業講習所等培養初級技術人才之設施。1919年起,為因應殖民經濟下工商部門迅速成長之需,正式設立三年制的工、商、農林等實驗學校,並在公學校附設修業二年的簡易實業學校。1922~1944年不斷增校,但中等學校始終偏重初級技術人才養成教育。

精英教育-有台北高等學校、台北帝國大學及農林、商業、工業等專門學校。






關於作者:

.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