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人不可不知 – 考考你雲林縣各鄉鎮地名的由來?
各位鄉親是否知道你家的鄉鎮名稱由來呢? 為什麼是現在這個名字呢? 我自己有時候都很好奇, 很幸運的雲林時光又做好整理文了, 看一下吧! 以後就可以跟朋友分享家鄉事囉~~~ (參考漢彬歷史老師國小社會教學資料)
名字是怎麼產生的?
如果你到一個沒有地名的地方,你會如何命名這個地方呢?祖先在地名命名時通常與原住民、地理形狀氣候、水利、方向位置、歷史事件背景、當地產品或動、植物…等有關。
每個地名都具有特殊意義
部分地名也因時間演進而變更,如以原住民部落命名舊地名他里霧(斗南)、貓兒干(豐榮),打貓(民雄)、打狗(高雄)…等。有的地名是祖先來台以原鄉命名如海豐、同安等地名,以家族姓氏命名如許厝寮、林厝、三姓寮等,歷代傳承下來的地名蘊藏著濃厚的鄉土情誼,你可以從附件資料家鄉地名由來或演變深入了解家鄉歷史變遷,當然你也可以從不同管道獲得資訊,說說看有哪些地名由來是你可以和大家分享的。
本縣鄉鎮地名由來約可歸納分類與下列有關:
- (1)與原住民有關:斗六市、斗南鎮、西螺鎮、土庫鎮(有兩種說法)。
- (2)與當地產品或的動、植物有關:莿桐鄉、水林鄉、古坑鄉、麥寮鄉、林內鄉。
- (3)與地理形狀氣候有關:二崙鄉、崙背鄉、四湖鄉、口湖鄉。
- (4)與水利有關:大埤鄉。
- (5)與方向位置有關:台西鄉、東勢鄉。
- (6)與歷史事件背景有關:虎尾鎮、褒忠鄉、北港鎮、元長鄉、土庫鎮(有兩種說法)。
雲林縣各鄉鎮地名由來如下說明:
- 斗六市:
- 斗六昔稱為『斗六門』,該地昔為平埔族洪雅族之斗六社的居住地,在康熙末年時,該地墾成,由於山胞狩獵時捕獲山鹿,歡喜之餘會發出ㄉㄨ ㄌㄨ ㄇㄣˋ之呼聲,是一種歡喜慶賀之感嘆詞,即將此呼語作為地方之名稱,稱為『斗六門』。另外,乃因為當時其位置恰位於諸羅縣東方之門鎖重鎮,因而有『斗六門』之稱。後來則去掉『門』字,改稱為『斗六』。
- 斗南鎮:
- 斗南原稱『他里霧』,民國九年時,因其位於斗六之南方,故改稱為『斗南』。他里霧之地名是譯自當地的洪雅族之『他里霧社』社名。
- 林內鄉:
- 此地清朝以前為濃密如蔭的大林野,後來閩人鄭萃徘自福建漳浦來此地開墾,在乾隆、嘉慶年間,因平匪有功而獲封賜,從此傳家立業,人口集結,因村莊在樹林內創建,故名「林內」。
- 古坑鄉:
- 古坑舊稱為『庵古坑』,可能是由來於初期的入墾者,在坑谷內種植菴瓜而有此稱,在民國九年時,改稱為『古坑』。另有一說為古時候有一對夫婦,專門打鐵為生,其所住的地方命名為「打鐵坑」,這一對夫婦非常恩愛,居民羨慕,乃稱此地為「尪婆仔坑」。日據時期因不文雅而更名「庵古坑」,其意為溫暖的古窩,行政區調整時改名「古坑鄉」。
- 大埤鄉:
- 大埤原稱為『大埤頭』,其名稱由來有二說: 1.因往昔創村於荷包連圳埤之頭,故有此稱。荷包連圳即在早知與柳樹腳間,引倒孔溪之水,流向西北至大埤頭入圳,因在本地設埤塘儲水,乃稱之為大埤頭。2.明末荷蘭人佔領時,於大埤西北方建設紅毛埤,其上游的庄社是在「紅毛埤」之頭頂,住民取其意稱為「大埤頭庄」。
- 莿桐鄉:
- 莿桐原稱為『莿桐巷』,在康熙年間已形成漢人村莊,有一巷之兩側多為莿桐樹,故名莿桐巷。民國九年時,則改稱為『莿桐』。
- 虎尾鎮:
- 因為立村之初只有五棟民屋,虎尾舊稱為『五間厝』。最初開墾時名為「后尾」,後來因「后」與「虎」本地語音相似,日本人不知,鄉民也不明白,就將「后」誤為「虎」,於是「虎尾」地名就此沿用。
- 西螺鎮:
- 『西螺』地名由來於當地的巴布薩平埔族之番社名『西螺社』。西螺(台語ㄙㄞ ㄌㄟ)最初是平埔族巴布薩族居住,他們稱本地為Soreau。三百多年前西螺地形很像田螺,而湊巧濁水溪對岸的北斗區也很像田螺,經協議將位於溪南端的叫西螺,北斗叫東螺。西螺又稱「螺陽」,一是依據「北辰南陽」的位置,就是濁水溪南畔;另一說是出自開拓者為追思故土福建螺陽而取。
- 土庫鎮:
- 『土庫』昔作『塗庫』,因為本鎮是鹿港通北港的必經之地,沿線兩旁高聳,中央地漥,且道路極其狹隘,每遇下雨即泥濘不堪,如通過此地則泥濘沒脛,恰如穿著土褲,故稱為「塗褲莊」。也有另一說法,其由來應與往昔當地的洪雅族之猴悶社自稱『土庫』之譯音有關。
- 褒忠鄉:
- 本地原稱為『埔姜崙』,乃是因為移民最初是在埔姜茂生之沙丘建庄,而有此稱,「埔姜」是一種草的名稱,以前此地埔姜草叢生,『崙』是沙丘的意思。清乾隆時發生林爽文事件,當時本地一位名為張源懃的庠生,糾結了鄉勇數千人來抵抗,守莊數月,屢敗爽文軍,幫助官府平定動亂。亂後,張生獲得清廷封官賞賜,居住地亦獲賜『褒忠』二字為庄名,故原埔姜崙,從乾隆末業改稱『褒忠』。日據時期曾廢『褒忠』,而恢復原稱,光復後,乃再以『褒忠』為鄉名。
- 二崙鄉:
- 『二崙』即是在有兩座沙丘的地方創建村落而得名。二崙昔作『義崙』,這與本地的客籍移民有關,因為客語的『義』與『二』同音。後來此地便改稱為『二崙』。
- 崙背鄉:
- 因為本地之村落創建於沙丘之背後(本鄉崙前村崙背國小舊址南邊)而得名。開拓先民為躲避暴風及洪水,便選擇地勢較高的沙丘偏南地帶定居,後來人口增加,便以此沙丘為界,稱沙丘南面地帶的部落為「崙前」,稱後移居的沙丘北面村莊為「崙背」,本鄉多偏屬沙丘之北,乃以「崙背」為名。
- 麥寮鄉:
- 關於『麥寮』地名之起源,據傳墾殖初期有植麥者搭寮居住於此,故有此稱。
- 台西鄉:
- 臺西原稱為『海口厝』,因為地當舊虎尾溪之出海口,故有此稱。光復後,以其位於台灣島之西邊,改稱為『臺西』,以與臺北、臺南、臺東、臺中對稱。
- 東勢鄉:
- 清乾隆十三年間,有一黃姓家族遷來,不久人口增加成一大部落,民眾以東方之部分稱為「東勢厝」,之後設為「東勢鄉」。本鄉移民均由海豐港登陸,因處於海豐港之東方乃命名「東勢」,「勢」取人旺勢振之意,閩南語亦有方位之意。
- 北港鎮:
- 北港舊稱為『笨港』,由於往昔笨港被溪道截斷後成一北一南,將其在溪北者稱為『笨港北街』,後來則改稱為『北港街』,『北港』就成為本地的地名。
- 四湖鄉:
- 『四湖』地名之由來,乃是由於往昔之聚落沿著境內的四個池沼而建立。該池沼係往昔潟湖陸化後之遺跡,已經萎縮成淡水的池塘。
- 口湖鄉:
- 本地原名「烏麻園」,昔日此地所種盡是烏麻。後來改稱口湖有二說:1.光復後由於本地四周均有魚池,且廣闊如湖,故稱「口湖」。 2. 由於本地地當四湖、後湖、內湖、施厝湖等以『湖』為地名之聚落群的入口位置,因而有『口湖』之稱。
- 水林鄉:
- 水林原稱為『水燦林』,民國九年才改為今稱。該地昔為一大潟湖,陸化後多沼澤,因沼澤內水漆茂生,故有此稱。水漆生長於海泥中,葉有粗毛,觸之腫痛,與咬人狗同。
- 元長鄉:
- 本地在清乾隆六年時,有一位名為傅元掌的人,從福建省泉州府率人來此開墾,墾畢,創建村莊,並熱誠為地方服務,去世後鄉民為感念其恩德,乃以其名『元掌』為莊名。後來稱為『元長』之說有二,一為訛傳所致。另一說為清嘉慶年間,住民平亂有功,報請清廷嘉許,因「掌」與「長」諧音,賜改稱「元長」。
那雲林縣的由來呢?
這兒~
雲林人不可不知【地名篇】-雲林